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需要在日常行為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這些行為不僅僅是單純的交易或會議,而是企業日常運作中的規律性模式,這些模式以某種方式影響著企業的未來發展。企業的「日常行為」即組織常規,可以被視為公司的核心,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些"行為"如何形成企業的長期戰略。
組織常規是由多個行動者進行的相互依賴的行動模式,是推動組織發展的中樞。
根據組織理論,組織常規是指「重複的、可認識的相互依賴行為模式」,這些行為由多方行動者實施。這樣的定義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演變的過程中,這些常規作為「社會複製者」,維持著特定的組織行為和知識。組織學習理論指出,這些常規是組織的記憶,尤其是非明顯的、隱性知識。
在戰略管理特別是基於資源的觀點中,組織常規則形成了組織能力和動態能力的微觀基礎。儘管該觀念在學術界被廣泛使用,但針對組織常規的辯論仍在持續。例如,有學者認為這些常規不僅是穩定的來源,也是組織變革的驅動力。
Pentland 和 Feldman 提出了“顯性”與“表現性”常規的區別,前者指的是描述常規的抽象腳本,而後者則是實際行動的表現。這一觀點引發了關於組織內部行為的進一步討論。例如,有學者將常規比擬為行為的語法,認為個體的選擇是從一系列行動中選擇的,而整個過程是經過努力達成的成就。
常規是組織行為的核心,它們反映了協調和控制的力量。
組織常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卡內基學派,該學派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到習慣的影響,而這些習慣是集體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後來的研究者如 Nelson 和 Winter 在其著作《經濟變遷的進化理論》中,將常規定義為可預測的公司行為模式,並提出它們像生物基因一樣,有遺傳及選擇的可能。
他們指出,組織能力的多樣性和特定的慣例密切相關,而常規也是組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的應對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常規不僅形成了組織記憶,還真實映射了組織的歷史和特定情境。這使得我們對於組織的適應性和變革能力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組織常規可以發揮數個角色,前述的協調和控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當多個行動者相互協調時,將實現行為的一致性和預見性。這種穩定性甚至能夠形成「微政治穩定」,促進常規的自由運作。同時,常規還幫助解放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減少決策的負擔。
常規是處理不確定性的主要機制,並且能幫助組織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儘管常規有時會產生慣性,但這不意味著它們無法變革。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常規可以促進穩定性中的變化。有研究指出,組織常規並非僅僅是固定且無法變動的模式,而是具有潛在的適應能力和靈活性,這使得企業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這個令人振奮的主題下,關於常規的特徵,文獻普遍認同它們的重複性及可預測性質,並且這些都是集體行為的體現。隨著決策的變化和經驗的積累,這些常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幫助企業在複雜的商業局勢中取得成功。
企業的日常行為以其固有的穩定性和變革潛力展現了重要的價值。從組織的記憶到行為的語法,這些行為塑造了企業的未來發展路徑。企業是否能夠認識到這些行為的重要性,並利用其來實現持續成長和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