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印度國會通過了《公民身份(修正)法》,該法案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讓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及巴基斯坦的受迫害宗教少數群體獲得印度國籍。這些受益群體包括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帕西人及基督教徒,但不包括這些國家的穆斯林。這項法律的通過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批評,許多人認為這是宗教歧視的明顯表現。
《公民身份(修正)法》的通過被批評為宗教歧視,特別是因為排除了穆斯林。
根據該法,任何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抵達印度,並在原國遭受「宗教迫害或宗教迫害的恐懼」的移民,有資格獲得加速公民身份。與此同時,該法的通過也引發了印度各地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尤其是在阿薩姆邦和其他東北地區。當地居民擔心,這會損害他們的政治權利、文化及土地權利,並會促使更多孟加拉國移民湧入。
抗議者們強調,此法案對穆斯林的明顯排斥,促使了更為廣泛的社會運動,捍衛他們的公民權。
在戰略上,印度政府聲稱,由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國的國教為伊斯蘭教,因此「不太可能」有穆斯林面臨宗教迫害。然而,像哈薩拉族(主要是什葉派)及阿赫邁迪社群等穆斯林團體,實際上在這些國家歷史上遭受過迫害。
隨著抗議活動的激烈升級,許多大學的學生參加了抗議,並表達對警方鎮壓行為的不滿。抗議活動導致多名示威者死亡,數人受傷,地方互聯網服務亦遭到暫停。部分邦政府宣布不會執行該法,然而,內政部則表示地方政府無法阻止其實施。
儘管面臨重重難題,印度的許多難民仍然對未來抱有希望。在2024年3月,印度內政部正式發布了《公民身份(修正)法》的實施細則,隨後也開始了對滯留難民的公民身份審核。在同年的5月15日,第一批14名來自巴基斯坦的移民在德里獲得了「印度國籍」證書,標誌著他們在印度的新生活的開始。
許多從巴基斯坦抵達的印度教難民表示,擁有印度公民身份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然而,對於印度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影響,這項法律的長期後果依然是未知的。這不僅是法律方面的問題,還關乎印度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如何在不同宗教、文化和族群之間找到共存的可能性。隨著這些改變的推進,印度能否成為真正的庇護所,促進宗教和文化的和諧共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