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於2019年通過的《公民(修正)法》,引起了國內外的激烈討論。這項法律旨在為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受迫害宗教少數群體提供加速入籍的途徑,但卻明顯排除了穆斯林的權益。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項法案是否真正符合印度的多元文化主義理念?
《公民(修正)法》明確為2014年之前抵達印度的非穆斯林群體提供了公民身份的優惠條件,這在印度的法律史上是首次將宗教作為國籍的明確標準。
根據印度政府的規定,受到宗教迫害的非穆斯林社區——如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巴爾西教徒和基督徒——可申請印度公民身份,而這項法案卻將穆斯林群體排除在外。此舉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批評,許多評論者認為這一法律侵犯了宗教平等的基本權利。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公室曾指出,該法案「在根本上具有歧視性」,建議應通過非歧視性的方式保護受迫害群體。
政府聲稱,由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因此穆斯林不太可能在這些國家中遭受宗教迫害。然而,實際上,像哈扎拉人和艾哈邁迪人這樣的穆斯林群體,在這些國家中遭受了歷史性的迫害,這一事實卻被忽視。
隨著2019年《公民(修正)法》的通過,印度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尤其是在阿薩姆邦和其他東北地區,抗議者表達對潛在政治權利和文化權益喪失的擔憂,並要求為所有受迫害的群體,包括穆斯林,提供平等的公民身份。
阿育王穆斯林大學的學生們在抗議中稱,警方對他們的強力鎮壓造成多名抗議者死傷,並導致了大規模的財產損失。
此外,這一法案還引發了針對國家公民登記冊(NRC)的擔憂。有評論指出,當時已在印度的穆斯林可能面臨無法提供充分的出生或身份證明而被視為無國籍的風險。這樣的情況,無疑可能導致更大的社會不安與衝突。
隨著印度對難民問題的法律管理越發嚴格,穆斯林群體的未來看起來更加黯淡。那些試圖逃避迫害的難民,卻在印度這片土地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排斥與疏離。日本有學者指出,印度的歷史上曾經對待難民的下策與今天的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出當代印度政府對於多元文化包容性的偏差。
面對抗議活動的加劇,部分州份宣佈不會實施該法案,卻遭到中央政府的強力反制,國家內部的法律與行政博弈正在不斷加劇。
隨著2024年印度大選的逼近,中央政府決心穩定這一分歧意見的法律,並提前規定了《公民(修正)法》的實施細則。這一行動引發了多重社會反響,一方面,一些非穆斯林難民如巴基斯坦印度教徒開始獲得身份證書,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另一方面,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卻在法律的陰影中窮困潦倒。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印度的難民政策屢次經歷變動,而此時此刻的《公民(修正)法》卻在全社會中留下了深刻的分歧。隨著社會對於身份與歧視問題的關注日益上升,我們不得不質疑,這個以多元文明為驕傲的國度,究竟將如何找到對所有公民,包括那些被遺忘的穆斯林,相同的法律與保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