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印度國會通過了《公民(修正)法》,該法案修訂了1955年的《公民法》,為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受迫害宗教少數群體提供了一條加速獲得印度公民身份的途徑。根據該法,符合條件的宗教少數群體包括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帕西教徒和基督教徒,但卻沒有提到穆斯林。這樣的條例使該法在國際上引發了廣泛的批評。
該法首次明確以宗教信仰作為印度法律下公民身份的判準,引起了全球的譴責。美國國務院對此表示,該法案存在“根本性的不平等”。
根據印度政府的說法,巴基斯坦、阿富汗與孟加拉國的國教為伊斯蘭教,因此聲稱“穆斯林不太可能面對宗教迫害”。然而,批評人士指出,在這些國家,包括哈扎拉人和艾哈邁迪人等穆斯林群體實際上遭受著迫害。除此之外,政府對於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難民卻完全不予考慮,這引發了對政府選擇性偏袒特定宗教群體的質疑。
印度的部分地區,尤其是阿薩姆邦和東北部地區,因為對該法案的激烈反對而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當地居民擔心,向難民和移民提供印度國籍會削弱他們的“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和土地權利”。抗議活動中,學生和民眾遭到警方的殘酷鎮壓,導致了多人的死傷和大規模逮捕。
“該法案對穆斯林的排斥使許多人擔心,這將成為一種政治工具,用以將許多穆斯林公民變成無國籍者。”
印度的《公民法》自1950年開始施行,最初保證所有居民無論信仰宗教均可獲得國籍。歷史上,由於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各種關於國籍的修正案相繼被提出。但2019年的修正案卻是首度將宗教作為獲得國籍的明確標準,使得這一法案成為了爭議的焦點。
根據《公民(修正)法》,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抵達印度的受迫害少數群體將不再被視為非法移民,並能夠在六年內獲得國籍,這一規定無疑在支持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的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少數群體的基礎上引發了對穆斯林移民的不公正對待。
該法的過程可追溯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遷徙歷史。在印度內部,面臨著龐大的非法移民群體,尤其是來自孟加拉的移民。無數的難民流入,原因涉及經濟、文化及暴力背景等因素。1980年代以來,孟加拉國的慢性貧困與宗教緊張局勢加劇了這一現象。
“印度長期以來的立場是:這些難民應在國內情勢正常後返回他國。”
根據美國難民與移民委員會,印度是全球最大難民接收國之一,接納了來自不同背景的難民。然而,印度尚未簽署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這使得難民的身分問題變得複雜,更增加了政府針對不同宗教群體的歧視性法律立場的爭議。
與此同時,印度人民黨(BJP)自1996年以來一直將“檢測、刪除和驅逐”視為其政治主張的核心。在2016年的阿薩姆邦選舉中,BJP承諾將驅逐非法移民,同時也承諾保護來自孟加拉的印度教難民。這樣的政治語言無疑對於該黨在北部地區的選應無直接關聯,報導指出,這種宗教選擇性的法案正在考驗著印度的憲法精神。
“在許多人看來,該法的通過標誌著印度正在向排外主義靠攏。”
在全國範圍內,公民(修正)法案的施行伴隨著各種爭議,並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高校學生發起的抗議活動在全國範圍內迅速蔓延,成為捍衛多元宗教共存的重要陣地。觀察人士強調,這一法律的推進不僅影響了難民的生活,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印度長期以來在宗教和公眾身份上的共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不同宗教群體的分歧與矛盾擴大,該法案是否將加劇社會的撕裂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