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印度國會通過了《公民(修正)法案》(CAA),這一法律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抗議潮。該法案旨在為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宗教迫害少數群體提供加速獲得印度國籍的途徑,但此法案的宗教性質使其受到廣泛爭議。
該法案首次將宗教作為印度法律中公民身份的明確標準,這一舉措引發了全球的批評。
根據該法案,2014年12月31日前入境的、遭受"宗教迫害或宗教迫害恐懼"的少數群體,包括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和基督徒,將有資格獲得印度國籍。然而,法案未對穆斯林設立類似的國籍條件,並因此受到許多專家的質疑和批評。特別是,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將此法案形容為“根本性歧視”,指出要保護受迫害群體應通過一個非歧視性的“強大國家庇護系統”來實現。
法案的通過在全國各地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尤其是在亞薩姆邦和其他東北地區。當地居民擔心,這將導致他們的“政治權利、文化和土地權利”的喪失,並引發進一步的移民潮。此外,各地的抗議者還對該法案的宗教歧視表示不滿,並呼籲同樣應該為穆斯林難民和移民提供國籍。大學校園內的抗議活動尤其引人注目,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和賈米亞米利亞伊斯蘭大學的學生控訴警方的暴力鎮壓行為。
抗議活動導致數名示威者喪生,抗議者和警察均有受傷,數百人被拘留,某些地區的互聯網和手機連接也被暫停。
面對各地激烈的抗議,某些州甚至表示將不會執行該法案,而印度政府則回應稱,這些州沒有法律權力停止CAA的實施。2024年3月11日,內政部正式宣布了CAA的實施規則,並於2024年5月15日,發放了首批14份國籍證書,這一過程標誌著該法案的實施步伐向前邁進了一步。
自然,這一切都讓人反思,這樣的法律對印度的社會多元性和和諧發展意味著什麼?
印尼憲法自1950年開始就保障所有居民的公民身份,並未基於宗教進行區別,這使得此次CAA的通過更加引人關注。
自此之後,移民和難民的問題在印度社會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和不安。該法案對全國的影響深遠,許多人擔心它可能成為政府推動更多種族和宗教優越權的工具。一方面,該法律承載著為遭殖民迫害的群體提供庇護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即針對特定宗教群體的排斥也顯示出國家的歧視根源,這是引發全國性抗議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學術界、社會動態和國際關係上,CAA被視為當代印度最大的政治爭議之一。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次抗議活動不僅是一次反對法律的運動,更是一次對印度社會文化、政治結構的深刻反思。抗議聲浪雖然激烈,但它們能否改變政策,讓所有受迫害的宗教群體(無論是信仰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能在印度找到棲身之所,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
在如此多矛盾和張力的環境中,印度該如何構建一個包容的社會,以確保所有公民的權利不受基於宗教的歧視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