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解剖結構中,Atlas(C1)是脊椎中最上面的(第一)頸椎,位於頸部。這根骨頭以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巨人Atlas命名,正如Atlas承受著天穀的重量,第一頸椎則支持著人類的頭顱。然而,「Atlas」這一術語最初是在古羅馬用來指代第七頸椎(C7),因其承載重物的作用。而在希臘神話中,Atlas被懲罰要承擔天穀的重量。古老的藝術作品中,Atlas的形象往往展示著一個天球位於他脖子的根部,也就是C7部位。約在1522年,解剖學家決定將第一頸椎稱為Atlas。學者們認為,這一名稱的轉變反映了男性的負擔從肩膀轉移到了頭部,人類真正的負擔不再是物理的重量,而是思考的重擔。
Atlas是頂端脊椎,並且下方的軸椎形成與頭骨和脊椎連接的關節。
Atlas和Axis是專門的脊椎,設計上允許比普通脊椎更大的運動範圍,負責頭部的點頭和旋轉運動。atlanto-occipital關節使得頭部可以在脊椎上上下點頭,而dens則作為一個樞紐,允許Atlas和其附著的頭部在Axis上進行側向的旋轉。Atlas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它沒有骨體,這一部分已經與下方的脊椎融合。Atlas呈環狀,主要由前弓、後弓和兩側質量組成。
前弓形成環的約五分之一:其前表面是凸起的,中心有前結節用於連接長頸肌並附著前縱韌帶;後方是凹的,並標記有一個光滑的橢圓形或圓形關節面(fovea dentis),用於與軸椎的齒突(dens)關節。上和下邊緣分別連接前atlas-occipital膜和前atlas-axis韌帶。
後弓形成約兩分之五的環的周長:其後端為後結節,為一個小的脊突的殘餘,提供了為小後直肌和項韌帶起源的地方。後弓的上面和後面呈現出圓邊,用於連接後atlas-occipital膜。
側質量是Atlas最堅固的部分,用來支撐頭部的重量。每個側質量都有兩個關節面,分別是上面和下面的面。上面面大且橢圓凹陷,透過與顱骨的關節形式適應頭部的點頭運動,而下面面則圓形,並且與Axis骨進行關節以允許頭部的旋轉運動。
每個上面面內側邊緣下方都有一個小結節,連接橫atlantal韌帶,這根韌帶劃分了椎孔為兩個不等的部分。前部為較小的部分接收齒突,後部則傳遞脊髓及其膜。
橫突龐大;它們從側質量向外和向下延伸,並用於肌肉的附著,以幫助旋轉頭部。前後結節融合成一個整體,形成橫突孔,以供血管通過。
Atlas通常由三個中心進行骨化,其中一個在每個側質量中出現。通常在胎兒的第七週開始,出生時骨塊在後方由一段狹窄的軟骨分隔。第三到第四年間它們會直接結合。
Atlas的功能在於其對肌肉的附著以及對頭部的支持。其橫突和結節提供多個肌肉附著點,幫助進行頭部的運動。
C1骨折有五種類型,根據Levine分類法進行歸類。例如,由於猛烈的鞭打傷害,可以造成頸椎的骨折,這可能導致脊髓損傷,從而導致癱瘓或死亡。尤其是C2的脊椎,因其解剖學的重要性,錯位可能導致外部負擔重的後果。
Atlas的解剖學使它成為我們頭部和脊椎之間關鍵的連接點,並且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轉變代表著人類思想負擔的提升。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Atlas在我們生活中所承擔的這一轉變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