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剖學中,第一 cervical vertebra,亦即「Atlas」是脊椎的最上方一節,位於頸部。這個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的Atlas,他承受著天穹的重量。與此相似,Atlas這一脊椎也負責支撐人類的頭部。然而,這個名稱起初是由古羅馬人用於第七 cervical vertebra,因其合適支持重物的特性。希臘神話中的Atlas因反抗宙斯而受到懲罰,被迫承擔天穹的重擔。古代的圖示中,Atlas被描繪為肩膀處懸著天穹的地球。直到1522年,解剖學家們才決定將第一 cervical vertebra稱為Atlas。學者們認為,這一名稱的改變反映出人類重擔的轉移——從肩膀移到了頭部,暗示著人類真正的負擔並非物質,而是心靈的負擔。
Atlas是脊椎的最上方一節,與下方的軸椎形成連接顱骨與脊椎的關節。Atlas和軸椎專門設計,使其擁有超過正常脊椎的活動範圍,並負責頭部的點頭與旋轉運動。
Atlas的主要特徵在於它沒有典型的脊椎「身體」,而是呈環狀結構,由前弓、後弓和兩側質量組成。這兩種解剖結構的特殊性不僅使得Atlas能支持頭部,還為神經系統的運行提供重要通道,因為腦幹一直延伸到第二個脊椎(軸椎)處。
前弓大約形成環的五分之一,前表面凸出,中央是前結節,用於長肌的附著;後側呈凹形,並設有光滑的橢圓或圓形關節面,與軸椎的齒突相接觸。
後弓占環的約四分之三,結尾處是後結節,這是脊椎棘突的殘遺。後弓的結構不會干擾Atlas與顱骨的運動。
側質量是Atlas最厚重的部分,支撐著頭部的重量。每個側質量上有兩個關節面,上側凹陷,用於與顱骨的關節連接,適合頭部的點頭運動;下側則是圓形的,與軸椎關節配合,允許頭部的旋轉。
每個上關節面的內側邊緣有小結節,用於與橫韌帶的附著,分隔了椎孔的不同區域,前側小,容納齒突,後側則傳導脊髓及其膜。
橫突非常大,向外和向下延伸,為旋轉頭部的肌肉提供附著點。
Atlas通常由三個中心內化形成。在胎兒生命的第七周,每個側質量出現一個中心。出生時,這個骨頭的部分之間有一條狹窄的軟骨填充間隔。大約在生命的第三至第四年,這些部分會通過一個在軟骨中發展出來的獨立中心而聯合。出生時,前弓還是由軟骨組成,第一年末出現獨立的中心,並在第六年到第八年之間與側質量聯合。
有研究顯示,在人群中,Atlas的附加橫孔的存在率為1.4%至12.5%。此外,穹狀孔或位於後弓的骨橋也有約9.1%的流行概率。
Atlas的側突上表面提供多個肌肉的附著點,這些肌肉幫助頭部的旋轉運動。
在醫學上,Atlas骨折被稱為「傑佛遜骨折」,這類骨折有多種不同類型,根據其受損的部位而命名。此外,C1的損傷可能對神經功能有顯著影響,特別是在頸部不當運動或受傷的情況下。
當我們深入了解Atlas這種獨特的脊椎結構與功能時,是否能讓我們思考,這樣的設計是否也反映著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特性之間的微妙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