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腸病的診斷過程是如何揭示內部的秘密?

自體免疫腸病(Autoimmune enteropathy)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特徵為因吸收不良而導致體重下降、顯著的持續性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損傷。雖然此病典型上發生於嬰兒及年幼兒童,但文獻中也報導了成人病例。最早是由 Walker-Smith 等於1982年描述的,自體免疫腸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研究顯示 CD25+CD4+ 調節性 T 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陷可能會在其中扮演角色。

自體免疫腸病的臨床特徵、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小腸活檢的組織學特徵是診斷的關鍵。

症狀與徵兆

自體免疫腸病通常在生命的前六個月內表現出來,症狀通常在兩到四週的時候出現。其標誌性特徵為嚴重的高排泄性腹瀉。由於腹瀉,患者可能會出現顯著的電解質異常、吸收不良及生長失敗。根據估計,超過60%的病例在診斷時平均大便量非常高。

系統性表現可能包括腎臟、內分泌、血液、肌肉骨骼、肺和肝臟的損害。

病因

自體免疫腸病通常伴隨著系統性綜合徵。主要的兩種綜合徵是自體免疫多腺症候群第1型(APS-1)和免疫失調性多腺症候群 X 連鎖(IPEX)綜合徵。這兩種病症都是非常罕見的,IPEX 每160萬人中有1例,而APS-1 每8萬到13萬人中有1例。某些族群如芬蘭人及伊朗猶太人中,APS-1 的發病率較高。

診斷過程

自體免疫腸病的診斷依賴於小腸活檢的組織學變化、血清學檢測及臨床症狀等因素。實驗室發現如腸上皮自體抗體有助於確認診斷。原有的診斷標準包括持續腹瀉且與飲食調整無改善、無已知的免疫缺陷和小腸絨毛萎縮。最近的研究擴展了診斷標準,更強調長期腹瀉(持續超過六周)、吸收不良、減少的腸內淋巴細胞、深部腺隱窩淋巴細胞增生等。

結腸鏡檢查可能顯示正常,但可見的異常包括潰瘍及黏膜紅腫。

鑑別診斷

自體免疫腸病與共生免疫缺陷(CVID)有許多共同特徵,這可能使診斷面臨挑戰。由於這兩種疾病在組織學上都有隱窩破壞和絨毛萎縮,因此在進行活檢時,血漿細胞的缺失可幫助區分這兩種情況。

治療方法

許多自體免疫腸病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口服營養補充劑可能有助於管理,但往往仍需全腸外營養。皮質類固醇如潑尼松和布地奈德通常是首選治療。如果對皮質類固醇無效,則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劑,如英夫利昔單抗、他克莫司等。

幹細胞療法也被用於治療自體免疫腸病,並顯示出治癒效果。

前景展望

若不治療,自體免疫腸病的死亡率高達30%。治療需求、發病年齡和症狀的嚴重程度等因素,均可能影響長期的預後。目前尚無單一的治療方法能在所有病例中見效,復發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自體免疫腸病的規律與變異如何影響未來治療的方針,將始終是醫學界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嗎?

Trending Knowledge

為何自體免疫腸病的患者通常面臨生長失敗的挑戰?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特徵為由於腸道吸收不良所引起的體重下降、持續的劇烈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性損傷。雖然這種疾病通常出現在嬰兒和幼兒身上,近年來在成年人中也報導過相似案例。根據文獻,自體免疫腸病的首次描述可追溯至1982年。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瞭,但有研究顯示,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障礙或不足或許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lockquote
自體免疫腸病與自體免疫多內分泌症候群的奇妙關聯是什麼?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特徵包括因吸收不良而造成的體重減輕、嚴重且持續的腹瀉,以及腸黏膜的自體免疫性損害。雖然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嬰幼兒中,但文獻中也有成人病例報導。自體免疫腸病於1982年由Walker-Smith等首次描述。儘管這種疾病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障礙或缺失可能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體免疫腸病與多種疾病和綜合徵相關聯,最主要的是自體
自體免疫腸病:這種罕見疾病為何在嬰兒中出現?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通常表現為由於吸收不良而導致的體重減輕、嚴重而持續的腹瀉以及對腸道粘膜的自體免疫損傷。這種疾病大多發生在嬰兒和幼兒身上,但文獻中也有成人病例報告。自體免疫腸病最早由Walker-Smith等人於1982年描述,至今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乏可能與之有關。 <blockquote>
有多少人會受到自體免疫腸病的影響?數字讓你驚訝!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為因為吸收不良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長期的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損害。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嬰兒及幼兒身上,但文獻報導中也有成人病例的出現。自體免疫腸病最早於1982年由Walker-Smith等人描述,至今對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了解,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失可能與此相關。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