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腸病與自體免疫多內分泌症候群的奇妙關聯是什麼?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特徵包括因吸收不良而造成的體重減輕、嚴重且持續的腹瀉,以及腸黏膜的自體免疫性損害。雖然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嬰幼兒中,但文獻中也有成人病例報導。自體免疫腸病於1982年由Walker-Smith等首次描述。儘管這種疾病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障礙或缺失可能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體免疫腸病與多種疾病和綜合徵相關聯,最主要的是自體免疫多內分泌症候群1型(APS-1)和免疫調節性多內分泌腸病X染色體連鎖(IPEX)綜合症。

這些患者通常對飲食調整無反應,經常需要免疫抑制劑,有時甚至需要全靜脈營養。

自體免疫腸病的徵兆與症狀

自體免疫腸病通常在生命的前六個月內首次出現症狀,通常在兩到四周齡時便可見到。這種病的標誌性特徵是嚴重的高流量腹瀉,導致患者可能發展成嚴重的電解質異常、吸收不良和生長障礙。目前報導顯示,超過60%的病例在診斷時其大便排出量極高。多系統的表現可能包括腎臟、內分泌、血液、運動系統、肺部和肝臟的受累。

這些系統性症狀可作為綜合徵的一部分發生,也可能單獨存在。

自體免疫腸病的病因與機制

自體免疫腸病經常與系統性綜合徵並存,主要的兩種綜合徵為自體免疫多內分泌症候群1型(APS-1)和免疫調節性多內分泌腸病X染色體連鎖(IPEX)綜合症。這些病症極為罕見,IPEX的發生率為每160萬例1件,而APS-1的發生率為每8萬到13萬例1件。不幸的是,根據統計資料,自體免疫腸病的全球流行度低於每10萬嬰兒1例。

自體免疫腸病的診斷

診斷自體免疫腸病的過程涉及小腸活檢的組織學變化、血清學檢測及臨床症狀的綜合分析。實驗室檢測如腸上皮自體抗體可促進診斷的確認。診斷的標準包括無法通過飲食調整改善的難治性腹瀉,以及小腸絨毛萎縮。

自體免疫腸病的治療

許多自體免疫腸病的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口服營養補充劑有助於改善。然而,常常需要全靜脈營養。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和布地奈德通常為一線治療。如果對糖皮質激素無反應,則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例如英夫利昔單抗、他克莫司等。

儘管這些藥物有助於維持緩解,但副作用和行為仍需謹慎觀察。

自體免疫腸病的預後

若不進行適當治療,自體免疫腸病的死亡率可能高達30%。許多因素如全靜脈營養的需求、發病年齡及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影響長期的預後。目前對於自體免疫腸病的認識仍不夠全面,在临床症状与遗传背景之间的关系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了解自體免疫腸病與自體免疫多內分泌症候群之間的關聯,或許能幫助醫療專業人士制定更有效的診斷與治療策略,您覺得這樣的關聯會對診療帶來什麼影響呢?

Trending Knowledge

為何自體免疫腸病的患者通常面臨生長失敗的挑戰?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特徵為由於腸道吸收不良所引起的體重下降、持續的劇烈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性損傷。雖然這種疾病通常出現在嬰兒和幼兒身上,近年來在成年人中也報導過相似案例。根據文獻,自體免疫腸病的首次描述可追溯至1982年。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瞭,但有研究顯示,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障礙或不足或許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lockquote
自體免疫腸病的診斷過程是如何揭示內部的秘密?
自體免疫腸病(Autoimmune enteropathy)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特徵為因吸收不良而導致體重下降、顯著的持續性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損傷。雖然此病典型上發生於嬰兒及年幼兒童,但文獻中也報導了成人病例。最早是由 Walker-Smith 等於1982年描述的,自體免疫腸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研究顯示 CD25+CD4+ 調節性 T 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陷可能會在其中
自體免疫腸病:這種罕見疾病為何在嬰兒中出現?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通常表現為由於吸收不良而導致的體重減輕、嚴重而持續的腹瀉以及對腸道粘膜的自體免疫損傷。這種疾病大多發生在嬰兒和幼兒身上,但文獻中也有成人病例報告。自體免疫腸病最早由Walker-Smith等人於1982年描述,至今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乏可能與之有關。 <blockquote>
有多少人會受到自體免疫腸病的影響?數字讓你驚訝!
自體免疫腸病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為因為吸收不良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長期的腹瀉,以及對腸道黏膜的自體免疫損害。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嬰兒及幼兒身上,但文獻報導中也有成人病例的出現。自體免疫腸病最早於1982年由Walker-Smith等人描述,至今對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了解,但CD25+CD4+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失調或缺失可能與此相關。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