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性議題,對各國的政策制定方向具有深遠影響。美國作為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氣候變遷政策不僅影響國內,也對全球的氣候治理和減碳措施產生重大影響。
“截至目前,美國的累積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了一兆公噸,這一數字遠超其他任何國家。”
美國的氣候政策在聯邦和州層面均有發展,由環境保護署(EPA)定義的氣候變遷包括氣候長期的重大變化,如氣溫、降水量或風力的變化。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美國氣候變遷投資政策為2022年的《通膨削減法》。這項政策的推動,引發了政黨之間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嚴重分歧。
在美國兩大主要政黨中,民主黨普遍支持擴大氣候變遷緩解政策,而共和黨則對其影響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會對商業造成負面影響,主張速度放慢或是不作為來面對既有的氣候緩解政策。
“對於氣候變遷的政治化,某些政治黨派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
美國的氣候政策還受到企業強烈的遊說影響,許多企業以反對減少碳排放為立場,用以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這種情況在2017年特朗普總統任內達到了巔峰,當時美國政府決定退出巴黎協定,使得氣候政策的兩極分化更為明顯。
美國雖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並未進行批准或撤回。從1997年美國參議院以《伯德-哈格爾決議》一致表決,反對贊成《京都議定書》的意向開始,這一直成為美國氣候政策的轉折點之一。
即便如此,在克林頓總統執政期間,美國的氣候變遷政策依然有過積極的推動,如《氣候變遷行動計畫》便是希望到200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水平。
“克林頓曾描述這一目標為‘雄心勃勃卻可達成’。”
不過,這項政策因為企業的阻撓而未能完全實行。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問題,美國的氣候政策成為了不同利益集團和政治立場間的拉鋸戰。
奧巴馬執政期間,美國的氣候政策更是嘗試進行變革,宣布了《美國再投資與復甦法》,以投資可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該法案預計支持90萬個清潔能源的工作崗位,並在國際上對氣候變遷發聲。
“奧巴馬政府提出的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在眾議院通過,但未能在參議院獲得通過。”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及科學界對氣候變遷影響的共識增強,民主黨希望透過法律來推進氣候行動。而共和黨對此則持消極態度,對政策的支持率也在調查中大幅下降。
當下,美國的氣候政策面臨著充滿挑戰的未來,尤其是隨著新任政府對過往政策的調整。進一步推進全球氣候合作,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以及在國內追尋新政策共識,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時,是否能夠跨越政治立場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