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氣候變遷政策不僅影響國內環境政策,也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應對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每一政策決策都可能左右其他國家的行動方向。特別是通脹減少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其在氣候變遷應對方面的投資成為近年來引人注目的焦點。
通脹減少法案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美國對氣候變遷投資最大的一項舉措,其中涵蓋了多個方面的綠色能源策略。
根據環保署的定義,氣候變遷是指在長時間內,氣候量測的任何重大變化。這包括了溫度、降水量及風速等多方面的改變。美國的氣候政策一向在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展開協調,然後形成相應的應對措施。儘管從气候科学的共识出發,種種證據無法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然而美國的政壇卻因為這個問題分歧巨大,形成了兩極化的局面。
民主黨積極推進氣候變遷應對政策,主張擴大在綠色能源上的投資,而共和黨則普遍對新政策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可能會對商業造成負面影響,並呼籲更為緩慢的變化。
多數的氣候政策遊說工作是由那些公開反對減少碳排放的企業進行的,這使得政策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美國早在1997年成為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該國至今尚未正式批准該協議。2001年時,當時的國安顧問康多莉莎·瑞斯明言,這項協議對於當時的行政機關或國會而言,毫無可接受性。而隨着國防部在2003年發布的報告警告氣候變遷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一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在2003年和2005年的麥凱恩-利伯曼氣候管理法案都未能通過投票。一方面,民主黨人支持加強氣候變遷立法,另一方面,許多共和黨成員對此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2007年,民主黨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宣布成立一個子委會專注於全球變暖問題,並試圖找到兩黨共識的可能性。
面對分歧的氣候政策,美國的政治環境使得推進有效的法律十分困難,特別是在兩大主要政黨之間的經濟利益角力。
克林頓總統在任內積極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一系列的計劃和行動方案。雖然部分政策未能完全實施,但他在國際事務上取得的積極進展,仍然對後續的氣候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97年,克林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並承諾在未來減少7%的溫室氣體排放。
反觀布什政府,對於京都議定書的拒絕強化了美國氣候政策的保守派邊界。布什政府采取的政策選擇主要是以經濟為重,並認為削減排放會使經濟受損,這造成了該國在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的信譽受損。
在歐巴馬任內,美國展現了更強的國際合作意識與行動。雖然期望建立的碳交易系統在參議院未能獲得通過,但重新回到氣候對話的舞台上是對國際社會的一大信號。其後,歐巴馬提出的氣候相關法案如《清潔能源計劃》等,對於美國氣候政策的整合與落實均有實質上的推進。
雖然面臨紛繁的反對聲音,歐巴馬政府仍然堅持推進其整體的氣候變遷政策,並試圖為後續的環保政策帶來變革的契機。
隨著通脹減少法案的通過,美國在氣候變遷上的設定與投資開始顯示出其長期影響力。這不僅讓國內的綠色轉型獲得機會,還使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重新獲得領導地位。未來的政策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保責任,將是當前政策制定者面對的重大挑戰。您覺得在這樣的變化中,未來哪些政策將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