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寄宿學校系統是針對原住民的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教育體系。這些學校由加拿大政府的印第安事務部資金支持並由各個基督教教會管理,目的是使原住民兒童脫離本土文化及宗教的影響,以便同化成主流的歐洲-加拿大文化。
寄宿學校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76年《印地安法》的通過,該法案規定原住民的教育必須由聯邦政府負責。強制入學的政策始於1894年,許多學校位於遠離原住民社區的地方,以限制家庭接觸。根據統計,到1930年代,大約30%的原住民兒童在寄宿學校就讀。
這些學校的存在,不僅剝奪了原住民兒童的家庭聯繫,還對他們的身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系統持續了超過一個世紀,造成了慘痛的傷害。原住民兒童被迫與家庭和文化分離,並遭遇了身心上的虐待、營養不良及疾病。許多學生面臨被強迫同化的困境,使他們在原住民社區和主流社會中都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根據不完整的紀錄,與學校相關的死亡人數仍然無法確定,估計從3200人到超過30000人,而主要死因是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學校遭到了政治家和教會的道歉,而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則旨在揭露有關寄宿學校的真相,2015年的報告稱之為文化滅絕。
「對於原住民的這種虐待行為,不應被忘記,更不應被合理化。」
上述問題凸顯了政府和教會之間的聯手。政府透過政策制定,加強了寄宿學校的運作,而教會則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對教育的掌控,協助政府推行同化政策。這種聯手行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時代,當時的白人殖民者相信他們肩負著文明原住民的使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思想導致了大規模的文化消失和身份認同的崩潰。即便在今日,依舊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在原住民社區中的延續,許多人仍在努力修復這段歷史所造成的創傷。
「這是一個關於身份、文化和生存的故事,無論是對於原住民,還是對於整個社會。」
雖然在2008年及隨後的歲月中,許多政治家和宗教團體為其角色道歉,承認這些學校對於原住民造成的創傷,但這並未消除深層的社會問題。今天,許多原住民社區仍面臨著精神創傷后的應對、物質匱乏及人際關係的斷裂。
在2022年,教皇承認寄宿學校系統屬於種族滅絕,而國會也呼籲應承認這一點作為文化滅絕的一部分。這些舉措雖然重要,但如何真正修復這段歷史所帶來的傷害,仍然是一個時至今日的難題。
政府和教會的這種聯繫究竟能否被完全解開,寄宿學校的歷史會否成為我們未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