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是一種複雜而且多樣化的疾病,當中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這種腦瘤來源於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的星形膠質細胞,它主要分佈在大腦中。星形膠質瘤通常不會擴散到大腦以外的地方,因此其對身體其他器官的影響相對較小。根據文獻,星形膠質瘤被劃分為狹窄侵襲區域的非侵襲性腫瘤和擴散性侵襲腫瘤兩大類。後者,特別是高級別星形膠質瘤,通常在成年人中更為常見。
星形膠質瘤一般可在任何年齡出現,但低級別類型在兒童和青年中更為常見,而高級別類型則更常見於成年人。
星形膠質瘤造成的區域性影響包括壓迫、侵入和腦實質的破壞,導致動脈和靜脈缺氧、營養競爭,及代謝產物的釋放,這些都會干擾正常的腦功能。隨著腦內壓的升高,可能會出現額外的臨床後果,這通常是由於腫瘤的直接影響或腦脊液的增加所導致的。
高級別星形膠質瘤的主要特徵是CDKN2A/B的同源缺失。此外,基因組範圍內的DNA拷貝數改變(CNA)模式已被發現,這與患者的生存與治療反應相關聯。這一模式揭示了在低級別星形膠質瘤患者中有一個亞型,其CNA基因型與生存期約一年有關。
進行腦部的X光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是診斷星形膠質瘤的必要步驟。CT通常會顯示第三和側腦室的變形,伴隨著前後中大腦動脈的推移。為了確認腫瘤的分級,組織學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醫生會通過病歷、基本神經檢查、一系列視力和平衡等測試來確定患者的症狀。在CT掃描中,會從多個角度拍攝X光以形成腦部的橫截面影像。MRI則通過改變磁場產生影像,並可能在掃描前注入對比劑以使腫瘤更容易識別。
許多不同的分級系統被用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進行分類,其中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系統是最為常見的。該系統於1993年成立,目的是消除診斷上的混淆,並建立了四層次的組織學分級指南,分級從1至4,其中1為最低級別而4為最高級別。該系統根據表現出的特徵,如不典型細胞的數量、細胞分裂和壞死等來評估腫瘤的惡性潛力。
根據WHO的數據,I級的星形膠質瘤僅占所有病例的2%,而III級的星形膠質瘤的比例為20%。最常見的IV級星形膠質瘤是主要的神經系統癌症。
目前,由於不明確的成因,對於星形膠質瘤並沒有精確的預防指導方針。對於低級別星形膠質瘤,腫瘤的切除通常允許患者在許多年內生存。報告中顯示,經過良好切除的腫瘤5年生存率超過90%。然而,高級別星形膠質瘤通常在初始手術或療法後會復發,並且目前仍無法完全切除,這使得治療主要集中在姑息治療上。
在許多著名案例中,政治家、運動員和名人都曾受到星形膠質瘤的影響。美國參議員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因惡性膠質瘤而去世,而運動員丹·奎辛伯里(Dan Quisenberry)則在被診斷為四級星形膠質瘤後不久去世。這些案例突顯了這種疾病對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無論是精神還是生理上的。
星形膠質瘤的診斷和治療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未來是否有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減少病痛與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