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中,腦部影像檢查技術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於腦瘤的早期診斷與治療,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腦瘤,尤其是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a),是一種起源於大腦特定膠質細胞的腫瘤。這類腫瘤通常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
星形膠質細胞瘤,屬於神經膠瘤的第二種最常見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低惡性度和高惡性度兩類。低惡性度的腫瘤一般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常見,而高惡性度的腫瘤則在成人中更為普遍。這類腫瘤大多數位於大腦的基部,在年輕人中佔比約75%。
星形膠質細胞瘤會通過壓迫、侵入和破壞腦組織來造成地方性影響。這些腫瘤會引發動脈和靜脈缺氧,並對正常的神經功能造成干擾。此外,這也可能導致顱內壓升高,引發多種臨床後果。
研究表明,高級星形膠質細胞瘤的主要特徵是CDKN2A/B的同源缺失。此外,隨著基因組範圍的DNA拷貝數變化(CNA)模式的發現,醫生可以更好地預測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對治療的反應。
CT掃描或MRI掃描是確定腫瘤範圍(包括大小、位置和一致性)所必需的。一般情況下,CT掃描會顯示出第三和側腦室的變形。而MRI則通過磁場變化來生成以水分子行為為基礎的影像。醫生會根據影像結果進一步安排活檢,對腫瘤進行細胞學檢查。
活檢是確診和分級的關鍵步驟。病理學家通過檢查腫瘤樣本中的異常細胞、血管增生及細胞分裂的指標來確定腫瘤的嚴重程度及最佳治療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系統是用於星形膠質細胞瘤分類的常用標準。該系統將腫瘤分為四個等級,依據特徵如 atypia, mitosis,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 和 necrosis 來評估腫瘤的侵襲性和生長速率。
對於低級星形膠質細胞瘤而言,腫瘤的切除通常能夠讓患者在多年的時間裡保持良好的功能生存率。然而,高級星形膠質細胞瘤由於其擴散性,使得完全切除幾乎不可能,醫療往往只能聚焦於緩解症狀。
許多名人也曾與星形膠質細胞瘤搏鬥,包括美國前國會參議員泰德·甘迺迪和著名的職業摔跤手馬特·卡波泰利等。這些案例突顯了這種疾病的影響力,並引發了社會對於腦瘤的關注。
無論是病友,還是家屬,大家都在問:為何腦瘤的成因仍然不明,而治療選擇仍然有限?
雖然目前尚無確切的預防指導方針,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影像學技術會持續在腦瘤的檢測與治療上扮演關鍵角色。未來我們能否期待更有效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