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膠質瘤,亦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瘤,是一種源自大腦中特殊的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瘤。這種腫瘤通常不會擴散到大腦以外的部位,也不會影響其他器官。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星形膠質瘤可以分為低級和高級兩類,而後者的侵害性和進展性較強。天文學家表示,雖然星形膠質瘤可在任何年齡出現,但低級型多見於兒童和年輕人,而高級型則主要影響成人。
「星形膠質瘤的形成過程仍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了解其生物學特性可能有助於發展新的治療方法。」
星形膠質瘤造成的區域效應主要由於其壓迫、侵入和破壞腦組織,導致血液和靜脈缺氧、營養競爭、代謝終產物的釋放以及細胞介質的釋放和招募,這些都會干擾正常細胞功能。此外,顱內壓升高也可能是因為腫瘤質量效應、血液量升高或腦脊髓液量增加而引起的。
高級星形膠質瘤的一個主要特徵是CDKN2A/B基因的同源缺失。最近的研究還揭示了 DNA 轉錄數量變異(CNAs)的全基因組模式,這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療反應密切相關。對於一些低級星形膠質瘤患者來說,鑑定這些 CNAs 基因型能夠預測大約一年的生存期。
診斷星形膠質瘤通常需要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來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和特性。CT掃描通常顯示第三和側腦室的變形,並驅動前部和中部大腦動脈。確定腫瘤分級則需進行組織學分析,醫生首先會詢問症狀並進行基本的神經學檢查,然後要求進行 CT掃描和 MRI。
「醫生會在CT掃描的過程中,從各個不同的方向拍攝腦部的X光,最終由計算機合成斷層影像。」
在多種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分級系統中,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級系統最為常用。該系統於1993年建立,旨在消除診斷上的混淆,並依據腫瘤的歷病學特徵將其分為四級。根據WHO的數據,最低級的星形膠質瘤(I級)僅佔星形膠質瘤的2%。
嬰幼兒或年輕人中的低級星形膠質瘤大多可以經過手術切除而存活多年,而對於高級星形膠質瘤來說,完全切除幾乎成為不可能,因為腫瘤細胞會擴散至正常腦組織中。因此,高級星形膠質瘤經常復發,即使經過手術或治療後,也無法根除,至今對於高級星形膠質瘤的根治性干預仍屬虛無。
「目前針對高級星形膠質瘤的病人護理主要集中在緩和治療上。」
例如美國共和黨政治策略家李·阿特瓦爾於1990年被診斷為星形膠質瘤,並在接受治療一年後不幸去世。長期美國參議員泰德·甘迺迪也因惡性膠質瘤去世。此外,許多知名人士在診斷後都曾面臨與此疾病的鬥爭,讓我們對於這種腫瘤引起的潛在風險有所警覺。
這些案例不僅讓人關注星形膠質瘤的影響,也引發對於腦瘤形成過程的深入思考。星形膠質細胞在腦瘤形成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們又該如何更有效地對抗這種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