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核武器的擴散與軍事戰略的演變,反力量打擊(Counterforce strike)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軍事概念。這種打擊方式主要針對敵方的核武器系統,旨在毀滅其進行核攻擊的能力。反力量打擊的理論在核武器使用的討論中,與相互確保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MAD)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反力量打擊的理論認為,有限核戰爭是可能的,而核武器只是升級過程中的一個步驟。
反力量打擊的主要目的是在敵方能夠發動核攻擊之前,首先摧毀其核武器。這要求攻擊必須具備幾乎百分之百的有效性,即一場完全成功的反力量攻擊。如何提高打擊準確度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因為要確保核彈頭可以在目標附近引爆,精確度的提升意味著成本的上升。
在有限的核戰爭中,對敵方城市的有限反擊,成為許多反力量打擊支持者所建立的戰略計畫。一些理論學者認為,面對小規模攻擊時,相互確保毀滅的威懾力無法可信,因為這種行為幾乎是自殺行為。這使得報復的選擇變得複雜,甚至可能會導致第三次核戰爭的發生。
如果一個國家遭到核攻擊,它會選擇對敵國之一或數個城市進行有限的核打擊以應對。
同時,導彈防禦系統的存在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相比於MAD理論者認為導彈防禦系統應被放棄,因其會帶來不穩定性,反力量打擊理論支持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保護小規模核攻擊的有效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反擊的成功率。這一點在軍事戰略中是極具爭議性的,因為過多的防禦將可能驅使敵方進行更大規模的攻擊,加劇核戰爭的風險。
在美國的核戰略中,反力量打擊的理念已得到了體現。美國採用如三叉戟II(Trident II)和民兵III(Minuteman III)等多種先發制人的武器,這些武器的圓周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 CEP)相當低,使其能夠精確摧毀目標。此外,隱形轟炸機的發展使得美國在核武器運用上更為靈活,能以秘密突襲的方式進行第一次核打擊。
隨著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戰略調整,美國軍方開始接受可以控制升級的有限核選擇,進而使反力量打擊戰略合法化。
而在蘇聯的防禦策略中,雖然他們的核武器反應是對任何核使用進行大規模的回應,但同時也存在對有限攻擊的相應考量,這使得冷戰時期的核政策變得更加複雜。不同的國家對反力量打擊的理解顯著影響了其國際關係的走向,而國際社會對這種戰略的反應也無法忽視。
在對應當前局勢,許多觀點開始質疑美國的核政策,左翼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Zizek)指出,美國對伊朗和北韓的核政策似乎是反力量打擊的體現,而對俄國和中國則強調相互確保毀滅。這種策略的矛盾感也在輿論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面對日益增長的核戰力和複雜的國際形勢,反力量打擊究竟會如何影響全球安全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