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診斷的過程中,骨髓檢查常常成為關鍵的一環。這項程序包括骨髓活檢(常稱為柱狀活檢)和骨髓抽吸,目的是分析骨髓樣本以診斷多種血液疾病,例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貧血和全血細胞減少症。骨髓是血液細胞的生產地,而這項檢查能提供重要的診斷資訊,讓醫療人員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
骨髓檢查不僅能提供病症的具體數據,還可能揭示潛藏的癌症細胞,這些細胞在標準的血液檢查中可能被忽視。
骨髓樣本可通過抽吸和柱狀活檢獲得。在某些情況下,骨髓檢查會同時進行抽吸和活檢。骨髓抽吸過程會取得半液態的骨髓,這樣的樣本可經病理學家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檢驗,也可通過流式細胞術、染色體分析或聚合酶鏈反應(PCR)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柱狀活檢則提供了一個細長的固體骨髓樣本,通常大小為2mm寬、2cm長(約80μL),可以在顯微鏡下檢查細胞和侵襲性過程。
骨髓抽吸和柱狀活檢通常在髖骨的後側進行,或從胸骨(胸骨)抽取樣本。在進行胸骨抽吸時,患者通常躺在背上,肩膀下方放置枕頭以抬高胸部。由於胸骨活檢有損傷血管、肺臟或心臟的風險,因此不建議從胸骨進行柱狀活檢。在某些情況下,對於2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從脛骨(脛骨)進行抽吸,其他部位如層板突起的腰椎(L3-L4)也經常進行抽吸。
儘管程序會造成一定的不適感,但許多患者報告他們在某些環節中並未感到疼痛,因此經驗因人而異。
骨髓檢查可在醫療提供者的診所或醫院進行。通常需獲取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需要採取俯臥或側臥的姿勢,然後清潔皮膚並注射局部麻醉劑。隨後,使用手動壓力將抽吸針插入皮膚直到觸及骨頭。進入骨髓腔後,附上注射器進行液體骨髓的抽吸,並保持針的轉動,防止血液過多進入樣本中。
骨髓檢查的禁忌症較少,值得注意的是,當血小板低下或出血性疾病時,仍可在技術熟練的醫生進行下安全執行。輕微的疼痛和不適通常持續12至24小時,但嚴重的併發症非常罕見。根據大量回顧研究,在55000次骨髓檢查中,只有26次發生了重大不良事件。
雖然併發症稀少,但部分病例可能非常嚴重,專家建議患者在檢查後遵循醫囑,關注異常情況,如出血或發燒,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即使在骨髓檢查中,也可能有些癌症細胞逃脫檢測。這個現象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討論。某些癌症細胞,例如淋巴瘤細胞,具備黏附在骨髓小梁的特性,使其不易被必須通過抽取半液態的樣本中捕捉。這種情況下,單純的骨髓抽吸可能無法檢測到所有細胞,有時會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確保完整的診斷。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界對骨髓抽吸和活檢的認識也在改變。面對癌症細胞逃逸檢查的問題,研究仍在持續深入。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以找到更準確的檢測方式,並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診斷和治療。究竟,未來的醫療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對於骨髓檢查的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