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地的股票市場中,循環交易是一項極具爭議性的詐騙行為,這種行為會導致價格操控,並常與抬高價格後拋售的計畫有關。巡迴交易通常發生在幾個參與方合謀之下,他們會同時輸入相同的買入和賣出訂單,數量和價格完全相同。雖然這樣的交易不會改變股份的擁有權,但卻制造出交易量增加的假象,吸引投資者的注意。
循環交易背後的理念是,交易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股價。
投資者通常會將交易量的增加視作公司即將有重大事件發生的信號,這樣的誤解促使他們購買股份,希望能藉此獲利。然而,這種基於假象的購買行為會讓股份的價值被高估,進而損害市場的正當性。
在循環交易的典型情形中,一群投資者會故意抬高某家公司的股價,然後將手中的股份以盈利的方式賣出。儘管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市場的後果往往卻不如人們想象得嚴重。當然,循環交易也可能直接影響公司的運作成敗,因為投資者往往會遵循某些門檻行為——例如股份價格達到一定程度後他們會決定是繼續持股還是出售。
有時,循環交易者會調控股價,使其維持在對自己最有利的門檻之上,不管實際的股份真實價值。
此外,循環交易在首次公開募股(IPO)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市場影響。IPO的成功往往依賴於市場的熱情和炒作。若有人故意操控這種熱度,相關公司可能會被大幅高估,初始投資者最終可能因公司的表現無法符合預期而遭受損失。
在印度,循環交易最為普遍,許多高知名度的案例均發源於此。1999年,股票經紀人Ketan Parekh因為涉及大規模的股市詐騙而受到懲罰,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Parekh與七家公司合謀利用循環交易抬高股價,然後在IPO後迅速脫手,導致眾多投資者受騙。
循環交易的行為不僅損害了遵守法律的合規運營,還進一步破壞了公眾對股市的信任。
藉由這些行為,Parekh在2012年時再次被發現違規,成為關注焦點。根據報導,他與一位在新加坡的同事共同實施多筆同步交易,非法獲利超過一千萬印度盧比,這一行為再次引發了對循環交易的譴責。
不僅如此,2001年,證券交易委員會發現Angel Broking在約一個月內為某家公司的股份創造虛假交易量,從而誤導了市場。最終,這些行為不僅導致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還使整個股市的穩定性遭到挑戰。
面對頻繁的循環交易案件,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自2010年開始實施一系列的防止措施,包括設置價格範圍以限制當日的股價波動。這些措施旨在使交易過程中出現的非正常波動受到控制,並且減少循環交易的可能性。然而,這些措施在某些情況下卻可能限制對有價值變動的合理反應。
不過,隨著法律規範的加強,研究人員也在尋找更有效的檢測方法以發現循環交易行為。
舉例來說,最近的研究探討了使用網絡分析技術來檢測可能存在的循環交易,這將幫助政策制定者在未來能更快地辛辣揭露這些非法交易行為。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新的交易手法是否還會持續出現?這又會如何影響未來的股市穩定呢?